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市场 > 银行保险

助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银行业全方位护航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4-06

【字号:

分享:

“我们凭借多年服务铁路行业的经验,了解到成昆铁路对建设资金安全性、全流程、信息化的管理要求,为客户适时提供并不断升级服务。”在采访中,建设银行有关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从最原始的网银落地控制,到上线同业首创的数字基建平台,该行以金融科技赋能,满足客户需求,为成昆铁路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与信息化资金管理服务,并在工资代发、企业年金、铁路龙卡、个人住房贷款等众多业务领域开展广泛合作。

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1958年的成昆线一路跨越了不少复杂地质段及断裂带,是中国铁路史上的重大奇迹。目前,成昆线上线路最长、投资最大且难度最高的峨米段仍处于在建状态,预计2022年底全线通车。在工程顺利进行改造的背后,银行业提供的金融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截至1月底,建行对成昆铁路实现贷款投放超70亿元,响应速度及服务质量均获得客户好评。

这只是金融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石、实体经济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银行业从信贷规模、审批流程、考核机制、产品创新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帮助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助力工业经济稳链固链和改造升级,推动“两新一重”服务质效“双升”,筑牢经济“压舱石”。

全方位提升服务力度

在新疆,乘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东风,工行新疆分行印发《投融资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将“新制造”打造成为公司信贷业务转型的“新引擎”。

“我们将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七大领域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积极支持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创企业发展。”该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推动“制造强国”建设,银行业积极优化服务工业经济举措。数据显示,近3年,工行新增制造业贷款分别超过1000亿元、2000亿元和3000亿元,累计增幅超过40%,2021年末贷款余额率先突破2万亿元。在近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行董事长陈四清透露,“十四五”期间,该行力争制造业贷款余额率先突破3万亿元。

与此同时,在助力稳链固链方面,2021年末,工行对制造业中的产业链核心企业的融资余额超过7500亿元,为产业链上下游制造业企业融资超过3000亿元;针对重点领域,工行完善“信贷+非信贷”综合服务体系,到2021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余额突破1万亿元,支持了国产大飞机、“复兴号”高铁列车等“大国重器”的制造。

“要突出重点,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强化对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金融支持,尤其是要大力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方面的融资需求,提高对具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强的科创型企业的服务力度。”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做大做强

要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急需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为此,金融机构积极行动,以敏捷响应免除专精特新企业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支持其做大、做强、做精。

“过去,我们在贷款到期前一两个月就要做好还款准备。筹措还款的同时还要重新申请贷款,手续多、时间长,耗费不少人力精力。”拥有60余种煤矿安全标志证书、近百项专利,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的济宁矿业集团海纳科技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现在,贷款到期可以自动续贷,不用还本金,手续还简单。没有资金烦扰后,生产经营就无后顾之忧了。”

据了解,日前,恒丰银行济宁分行成功为海纳科技办理了1000万元“无还本续贷”业务,有效缩短资金接续间隔,解决了融资期限与企业资金运转周期不匹配难题。同时,借助这一暖心服务,该企业每年可以减少融资成本十万元,节约了资金周转成本。

为给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倾注更多金融资源,银行业不断提升专业化金融服务能力。工行设立专门机制,开展了“专精特新·春风行动”,组建了11家总行级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中心、100家特色支行。到2021年末,该行专精特新企业授信客户超过1.5万户,融资余额超过1000亿元,增速超过18%。

建行跳出传统的“资金流”评价体系,围绕知识产权这一核心要素,运用大数据手段科学判断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打造“科创评价”体系,实现知识产权在金融领域的“信用化”“数字化”,让科创企业可凭借专利获得融资。

“2021年,我们正式将‘科创评价’体系在系统内全面推广,实现了科技金融业务创新由点到面的突破。目前,该体系已覆盖全国30余万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系统实现相关评价信息向建行基层支行网点客户经理的主动推送,将‘等科技企业找上门’变为‘引科技企业进门’。”建行有关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后续,金融机构如何继续优化相关服务?“首先,要充分发挥担保体系作用,创新担保模式,由政府牵头,联动企业、社会资金、其他金融机构为银行开展助保贷等业务;其次,应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在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企业长期持续发展;再次,要通过科技金融实现各类企业信息互联共享,解决服务过程中的信息不匹配问题,在提供精准服务的同时,有效降低风险。”中行研究院研究员刘晨分析称。

精准满足“两新一重”金融需求

“两新一重”涵盖众多细分领域,具有模式新、技术新、产业复杂的特点。为此,金融机构加强行业研究能力,提升对“两新一重”细分领域的趋势研判和客户选择能力,更好地满足“两新一重”的金融需求。

与此同时,“两新一重”重点工程的推进,也为银行业提供了更多的业务机遇。“已有13个省份提出2022年5G基站建设计划,建设数量合计达42.5万个,预计‘十四五’时期,新基建投资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刘晨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推进5G等新基建的政策要求,建行打造了面向5G产业链大中型企业发放的5G产业链专属贷款,用于满足5G网络的建设、改造和运营,5G通信设备、终端设备和配套元器件的生产制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的建设、开发和应用以及对上述领域企业进行并购交易需求的授信业务。

“该产品为5G产业客户群体提供综合授信优先占用、审批绿色通道、优先保障贷款规模、保障放款效率等差别化政策,对客户采用名单制动态管理,提高了新基建企业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时效性。”建行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有关专家表示,为进一步挖掘其中的业务机遇,金融机构应针对行业特点探索改进服务模式。在中行深圳市分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圣钧看来,大多数新基建项目为轻资产运行,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抵押物。银行要调整授信策略,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

“在招标阶段,可联合中介担保公司提供分离式保函业务,降低投标企业的资金压力和成本。在项目建设阶段,除了提供传统贷款、债券承销等融资服务外,还可与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合作,优化授信品种,降低集中度风险。在后续运营阶段,可瞄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与核心企业及上下供应链客群之间建立联系,梳理目标客户清单,设计‘1+N’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在成熟阶段,可发挥集团化综合经营和投贷联动的优势,借助资本市场IPO渠道,助力企业成功上市。”曾圣钧表示。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